人民日报点名批评豆瓣 也聊聊人民日报批豆瓣这个事
前两天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也说起《长城》这部电影,大家都没看电影,但是听闻口碑已经扑街了,最后票房会不会也扑街。有一个对电影产业比较熟悉的朋友,就说绝对不会。因为今年的年景不好,整个全国的经济都是在颓靡状态中。电影业全年的票房不如前两年,年底的这部大片是相关部门完成2016年任务的重头戏。像《长城》这样的大片。就是担负着年底业绩收关重担。虽然它头几天的票房并不看好,但院线可以给他一直一直的排片,排足一个月,直到他赚够了钱再下片。
所以这样一看,就能理解为什么人民日报会出面指责影评人和豆瓣网友给这部电影打分低,影响了它的宣传了。要是别的电影,这个时候片方要么已经开始庆功,要么在做心理建设,总之得面对现实了。但是《长城》如果真像我朋友说的,还可以继续霸屏一个月,当然是要再搏斗一把。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摆渡人》应该只是一个搭车的。只是顺手被拽上了国师这班车也未可知。但是相关部门希望摆渡人的票房也能够收红,这个愿望大概也是真诚的。
这也是我看完的这个举动,第一感觉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真的是很差了,我虽然是个局外人,但猜测今年整个电影行业的收益,应该是跌的很惨,所以有关部门相当着急,急得甚至要跳出来,指责影评人和豆瓣的网友打分来背这个锅。但问题是,就算影评人对电影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么大的一口锅,也不应该是小小的影评人和一两个网站来背的吧!且不说整个的经济环境低迷时,老百姓首先削减的就是娱乐费用的开销,电影票价居高不下也是个重要原因。看电影本来应该是爆米花娱乐,最便宜的娱乐,所以才有世道越不好,电影业越好的传说。但中国电影市场各方面的发展都是畸形和拧巴的。而且不思进取,从来不肯整顿调整,以至于到了今天,电影消费,首当其冲在老百姓的日常开支里面被砍掉,即便还会去看电影,也是从前看十场,现在只能看五场。
再者说,这几年来,中国的国产片出了多少烂片儿,许多电影工作者,已经是一点艺术工作者的操守都没有,只为了圈钱拍电影,不要求他们个个都有多高的艺术成就吧,就连一个囫囵个儿的完整电影都拍不全。是这些糟糕的国产片,过度消费了电影观众的热情,这个锅,也要影评人和豆瓣来背吗?前几年经济好的时候,电影业随便拍个什么片子都能圈到钱,个个赚得钵满瓢满的,那时候大家也不是没骂过啊,可是许多电影人被骂烂片根本不在乎,因为根本不影响他们赚钱。
话说回来,在影评人这个群体里,有没有沽名卖直之徒,有没有诛心之人,有没有自我膨胀的,当然有。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从前这个行业没什么油水时,大家都还单纯,那现电影业在这么大个盘子,肯定各行各业也都是鱼龙混杂啦。但问题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讲,去电影院看电影,本来就不是看(正版)电影的唯一途径。而且各种历史上的,各国新拍出来的优秀好电影,多到即使只通过合法途径观赏,都根本看不完。几年前满院线各种大烂片火爆的时候,大家就说过这样做会伤害中国电影,当时这话哪有人会听得进去啊。都春风得意着呢,好电影排不上片,新人新作不给机会,每到年关了就指望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作品一扔出来,观众就趋之若鹜的买单。这怎么可能啊,时代变了呀,90后都成堆儿的在结婚生子了。他们不买老艺术家的帐,这可不是任何一个影评人能带得动这个节奏的。现在人民日报再这么一施压,这种做法,不是更加失去年轻人的心了嘛。
至于接下来对看电影的影响,怎么说呢,因为我本来就不依赖网上评分选择电影,所以对我个人选片影响不大。而且我觉得就算豆瓣真的不许骂国产片了,对其他人影响也不大,最后只会导致大家都不看国产片了,这总行吧。早上在微博上跟自己读者开玩笑说,情况太复杂,你们要不嫌我不够热闹时髦,以后就跟着我看就行了,我的电影世界很简单,一辈子不看国产电影都没问题。所以这样的批判,伤害的是观众对国产电影仅有的一点热情。
欢迎扫一扫,这里文章更全。